联系邮箱
coo@e-donkey.cn
2025年9月1日,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一场历史性变革——新版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(GB 17761—2024)(以下简称“新国标”)正式实施。这项关乎全国超3亿辆电动自行车的新国标,直指火灾风险与非法改装两大安全痛点。一方面,新国标强化了对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性能的要求,限制塑料使用量,从源头上减少易燃材料的使用;另一方面,要求企业对电池组、控制器和限速器采用“三位一体”的防篡改设计,从根本上杜绝改装可能。“3C认证和生产许可证审核趋严,叠加环保监管压力,电动自行车行业在新国标下将加速洗牌,产能将向头部企业集中。”广西电动车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钱震表示。
电动车国标修订于2018年。彼时电动自行车电池仍以铅酸为主,整车车体自重需小于或等于55千克,并要求必须具备脚踏骑行功能。7年过去,车速、重量和锂电池能量密度加速增长,标准却一直滞后。据北京交警统计,涉电动自行车伤亡事故中,近六成车辆超出原设计时速。换句话说,旧标准已无法覆盖新技术、新材料所带来的新风险。新国标的出台,不是为了限制行业发展,而是以更高、更细的“安全护栏”将狂奔的3亿辆车拉回正轨。
政策为新国标的实施设置了过渡期:2025年8月31日前,企业可按旧标准或新标准生产;2025年9月1日起,所有新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国标。为消化旧国标车库存,新标准额外给予2025年8月31日前按旧标准生产的车辆3个月销售过渡期,允许销售至2025年11月30日。2025年12月1日后,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必须全部符合新国标。
面对新规,企业需深入理解技术规范,抓住提升安全性能的关键点,快速适应变化。了解到,在产业链创新方面,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需研发符合新规的材料,中游制造商则需对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升级优化。“新规明显促使企业拓展跨行业供应链,如引入汽车供应商以满足适配要求。”九号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。此外,企业还需在改进工艺与保持价格稳定之间寻求平衡。上述绿源集团负责人介绍,随着行业整体升级转型和供应链提效增量,成本将逐步下降。公司将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益管理,平衡合规要求与价格竞争力,降低消费者敏感度,确保市场平稳过渡。
随着消费能力变化,电动自行车市场需求呈现分层趋势:合规基础款主导下沉市场,价格区间约在1500元至2500元;高端智能款则配备自动驾驶辅助、语音交互等功能,售价普遍突破5000元,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。业内人士认为,对企业而言,新国标既是挑战,也是其推动产品结构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机遇。对于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,可在合规框架内推进差异化创新,强化高端产品竞争力。王春彦表示,新国标带来的规范化环境与高端化方向相辅相成。企业可在严守法规的同时,通过技术与设计创新提升用户体验与产品价值。例如,在重量限制下,通过轻量化材料与工艺创新提升车架强度与续航;在电池容量受限情况下,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精准续航预测与多模式动力输出。上述九号公司负责人表示,为满足新规,公司积极调整技术方向,优化电池与管理系统。这种以合规为导向的技术投入,将推动全行业在电池安全与续航等核心领域快速突破,形成良性技术迭代。
新国标也加速了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。钱震认为,电动自行车企业正从“硬件销售”转向“硬件+软件+服务”模式。多家企业将业务延伸至二手交易、电池租赁、更换、定制化及维修保养等领域,与用户建立更长久的联系,获取持续服务收入。